穿梭战场帮修闾阎,宋菁难忘热锅中难民坚实
人道危机从不间断,自千禧年加入联合国难民署的宋菁,年初担任科克斯巴扎尔(Cox's Bazar)办事处高级营运协调员。身处世界最大的难民营,应对罗兴亚难民,她难忘旱季半夜起火救灾,人们在热锅中的韧性,让她刻骨铭心,“我们(We)不能低估他们(They)自身所有的愿望和能力。”到过巴基斯坦、阿富汗和叙利亚等战地工作,她未被吓怕,反而感恩有机会增广见闻,“一个人的人生有多宽广,取决于你的经历有多丰富。”面对未知的将来,她只盼望能继续为难民署效力,与难民共同构建理想(Ideal)中的家园。
▲自千禧年加入联合国难民署的宋菁,今年(This Year)初起担任科克斯巴扎尔办事处高级营运协调员。
世间天渊之最,莫过于同一天空下,繁华城市人稠物穰,穷乡僻壤饱受战火,无国籍难民流离失所。联合国难民署科克斯巴扎尔(Cox's Bazar)办事处的高级营运协调员宋菁,穿梭各个难民营,肩负营地资源分配、合作管理等大小事务。
灾害频繁 救灾员快速应变
身处世上最大难民营集中地,宋菁脑海中的难忘事多不胜数,尤其当本身已无家可归的难民因为火灾二度痛失家园,“当地灾害频繁,每年有两个台风季,旱季经常导致火灾……所有住房及公共设施都是用竹子建造,很容易起火。”她忆述,初到孟加拉时正值旱季,几个月内数度起火,更有一次在半夜发生,幸好难民署成立了快速反应小队,经过5、6年间不断培训和演习,已经跟难民营志愿者协作成成熟的救灾体系,“在半夜看到同事在通讯群组内互相报告,不同地区的救灾人员陆续就位,他们(They)都不睡觉吗?”
▲难民营所有住房及公共设施都由竹子建造,在旱季容易起火。
她直言,城市人必定无法想象当地救灾有多严峻,“在比较发达的城市,救护车可能10至20分钟内到达,但在难民营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。”她指,科克斯巴扎尔没有道路,车辆要上下颠簸地爬行,而且营地没有自来水,救灾人员接获通知就二话不说背起设备前往救灾,“每次看到他们(They)紧急应变时,我都觉得他们(They)太棒了!”
小难民梦想(Dream)当资讯科技(Technology)家
除了半夜救火,一位12岁男孩的说话一直在宋菁心中缭绕,说话爽直的她也变得难以启齿,“他叫我看 他,问我将来会怎么样……”。她指,由于孟加拉行政部门希望(Hope)罗兴亚难民将来回到缅甸,故难民营只允许教授缅甸课程,而那位男孩只由曾经执教鞭的父亲教他英文,“他将来想做一个资讯科技(Technology)教授,就自己在家学。”她坦言,面对在难民营度过6年童年岁月的小孩,其自律、对将来的坚持也让她敬佩,但事实放在眼前,“白色谎言”只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,“我说我很抱歉,我不知道他的将来会是怎样,也无法预测要花多长时间,才知道他的将来在哪里。”
她续说,“我只能够说,他走到今天(Today)已经非常不容易,希望(Hope)他能继续坚持下去,不要放弃希望(Hope)。”语音未落,她质问自己,具体的“希望(Hope)”在何方,她指,大家固然渴望世界间对罗兴亚难民有一个确切的政治解决方案,但眼前竭力向上的小孩又提醒她,现实与希望(Hope)并非只有一步之遥,“面对一个这么努力(Effort)的孩子时,我觉得很难过,也不知道该说甚么。”
宋菁沉淀过来,以强硬语气取代哽咽的声线,“人的韧性非常强大。”她指,若然没有捐助者及救援机构,可能许会有更多人留在水深火热的热锅中,“不光是经济(Economy)和权利上的困难,他们(They)可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剥削。”然而,她接触过的难民,大部分仍心存盼望,拼命抓紧最后的稻草,为自己,也为家人。她续说,“就算没有人帮助难民,我们(We)也不能低估他们(They)自身所有的愿望和能力。”她直言,那位12岁男孩正是活生生的例子,体现人们所具有的巨大能量。
▲身处世界最大的难民营,宋菁难忘罗兴亚难民在热锅中的韧性。
孟加拉行政部门一直禁止难民工作和做生意,直至去年通过两个新国策,允许他们(They)进行(Carry Out)机械维修、电子维修、缝纫等技能培训,以及容许他们(They)在难民营从事志愿者工作。宋菁指,现时有难民在营内参与环保工作,自力更生,比完全依赖人道主义机构救助更理想(Ideal)。惟她续指,多个世界机构加起来只能提供约1万至2万个志愿者岗位,对100万名难民而言可谓微不足道,“从这个角度来说,绝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自立的机会。”
难民被禁工作 没自立机会
她指,难民很愿意参与工作,亦非常希望(Hope)能够为群体贡献,“我希望(Hope)不管是难民还是普通人,每人都有机会展现才华。”然而,面对全球经济(Economy)受创、新的人道主义危机爆发,罗兴亚难民营所收到的救援捐助越来越少,“世界粮食组织两度裁减对难民的食物补贴。”她解释,以往每人每月有12美元,现在只有8美元;难民营的平均家庭人口是5人,即是一家每月有40美元解决所有粮食问题,显然不足。
从叙利亚回到孟加拉,宋菁坦言高兴(Happy),因为拉近了与祖国老家的距离,“父母年纪很大,我觉得对他们(They)有很大亏欠,这么多年都不在他们(They)身边,还让他们(They)替我担心。”她直言,以往去阿富汗、叙利亚等动荡不安的地方,都瞒 父母,“我从来没跟他们(They)说过……现在知道也没关系,我已经不在那边了!”她直言,自己从来没有因为职业,在人生高挂为救援而奋斗的横额,反而希望(Hope)务实做好眼前各项工作,也感恩工作带来有意义且不平凡的人生,“一个人的人生有多宽广,取决于你的经历有多丰富。”
▲宋菁盼望与难民共同构建理想(Ideal)家园。
改善难民营环境 培育群众(Masses)成关键
管理营地以外,宋菁亦肩负起改善难民营的环境,推行可持续发展的重任。
联合国难民署的气候行动先导项目,在整个难民救援当中担当重要角色。宋菁把营地内的转变娓娓道来,先是通过成立“青年环境社团(Youth Environment Club)”进行(Carry Out)环境保育培育,“通过他们(They)去培育整个难民群体,是很重要的部分。”她举例,初到难民营时,难民看到蛇就会打死,现在则会联络接受过培训、身上有设备的志愿者,把蛇安危引领回树林,“这些都是我们(We)透过工作,改变人们对环境和动物保护的认知。”
此外,难民署在营地引入液化天然气、太阳能等清洁能源。宋菁分享,难民起初砍树盖屋,而且一日三餐也要砍,令树林消失得无影无踪;后来,难民署决定跟世界移民组织合作,分发液化天然气罐,并进行(Carry Out)大规模植被修复,“5年前拍卫星照片是一片土黄色,现在是一片绿色!”她续说,由于科克斯巴扎尔本身也是贫困地区,缺乏稳定的电力供应,当地人也依赖发电机,对环境污染甚大,现时营内大型设施也推广使用太阳能,极大程度节约能源。
引入清洁能源 做好水资源管理
难民署亦 手处理水资源管理,皆因难民迁入时没有规划,一有空地就盖房子,所产生的垃圾更堵塞河道。宋菁指,难民署因而进行(Carry Out)可持续环境及土地管理的相关项目,先把垃圾清理,再修复水道、拓宽河道,还在河道上种农作物,除了减低水灾的压力和风险,更制造更多机会让难民自给自足。她指,署方近年更在营地增设大型污水处理中心及小型粪便处理系统,让经过处理的干净水流入河中,而粪便经处理后成为农业肥料,非常环保。
▲难民署致力修复水道和拓宽河道,减低水灾的压力和风险。
宋菁分享,孟加拉共有12条大象迁徙的路线,而难民营刚好在其中一条路线上,故以往曾发生多次大象冲进难民营伤人的事故,“保护难民很重要,保护大象也很重要。”故此,难民署加重对动物的保护,如在难民营设置瞭望塔,并培育难民及当地人跟大象“打交道”,应对不请自来的大象并把牠们赶回森林。此外,署方在难民营的外围加设蜂箱,以蜜蜂产生的自然(Nature)声音赶走大象,“大象非常厌恶那种声音,当我们(We)设置蜂箱,大象不会靠近这个地方。”他们(They)正跟孟加拉行政部门合作,探讨如何回复象群的迁移路线,减少对大象的影响。
▲难民署在营地外围加设蜂箱,以蜜蜂产生的自然(Nature)声音赶走大象。
宋菁指,过去处理大型难民危机时,大家首先想到为难民提供水、粮食及住屋,晚一点才会意识到,需要治理人们为环境带来的影响,代价必然更大,“大家要共同意识到这个问题,当处理大型难民危机时,环保问题一定要提前进行(Carry Out)考虑。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(News)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
- 赞(517) 踩(63) 阅读数(3900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-
加载中......
- 发表评论
-